- 中材科技“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题报道(6)--苏非有限:继往开来,开拓苏非有限发展新篇章
- 2019-10-05
-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将迎来自己建院60周年。伴随的悠悠六十载,走过多少坎坷与荆棘,承载多少希冀与追求,苏州非矿院几代领导者和员工肩负着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以振兴中国非金属矿工业为已任,致力于非金属矿工业的快速发展。
艰苦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作为现代工业基础三大原材料之一的非金属矿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凸显其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亲自关心和国家建筑工程部直接领导下,在原北京第一工业建筑设计院矿山室的基础上,抽调了水泥、玻璃设计院及全国机械、冶金、地质等部门有关技术骨干筹备建院,于1960年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建筑工业部非金属矿山研究设计院”,即为苏州非金属矿山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苏州非矿院”)的前身。这是新中国成立10年后诞生的中国第一支非金属矿专业设计研究队伍,是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1965年原建材部根据“工业学大庆,设计革命化”的要求,将非金属矿山研究设计院迁出北京,分散到新疆、四川、苏州浒墅关镇三地成立设计室,并明确苏州设计室主要性质为综合性兼援外任务,其后又分别改称国家建材部非金属矿山设计院苏州分院、四川分院、新疆分院。拆分后,造成了技术力量的严重分散,苏州院人员工种不配套,技术资料不足,给承担设计任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十年文革期间,苏州非矿院的发展更是受到了严重影响。1977年苏州分院组建为“建筑材料工业部苏州非金属矿山设计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60年到1977年的17年间,面对困境,广大技术人员表现出了对非金属矿事业的热爱,深入矿山进行现场设计和试验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完成了金州石棉矿、兴和石墨矿、苏州高岭土矿、南京石膏矿、山东金刚石矿以及阿尔巴尼亚、越南高岭土矿等非金属矿工程,在非常时期为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做出了不凡贡献,在技术与人才方面,为苏州非矿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探索,助推快速发展
1979年国家开始对勘察设计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试点,苏州非矿院被国家列为首批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苏州非矿院由此开始了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探索。1980年,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矿种和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苏州非矿院成立试验研究室,增设了“三石”、陶瓷制品、压力容器和电算专业。1981年新疆非金属矿设计院大部分同志调入苏州非矿院,充实了苏州非矿院的设计科研力量。
1985年经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批准,苏州非矿院在苏州市三香路征地二十亩,建造设计绘图楼,苏州非矿院新的办公大楼在苏州市中心区域兴建,苏州非矿院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0年大楼建成,苏州非矿院由浒墅关迁入苏州市区。根据我国非矿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联合国援外计划的安排,经联合国开发署和中国政府批准,1988年依托苏州非矿院建立了“中国非金属矿发展中心”,这为苏州非矿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年,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将“国家建材局非金属矿工业标准定额站”设于苏州非矿院,非金属矿业标准定额站先后完成了《建材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建材矿山井巷工程费用定额》及《建材矿山露天工程费用定额》等。1992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依托苏州非矿院成立了“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5年经国家科技部验收通过。为提高技术质量,苏州非矿院于1997年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也是江苏省首批7家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勘察设计单位之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9]01号文件要求,自2000年苏州非矿院由事业性质改制成为科技型企业。顺应现代企业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经营方向,让设计科研既为国内外非金属矿行业也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在1978年至2000年的23年间,苏州非矿院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设计任务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各界委托的业务,为我国冶金、化工、轻工、建材、林业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开展了3000多项非金属矿山的工程设计和众多工业民用建筑的设计,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能力,大力加强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改变科研与生产脱节和与市场分割的状况,提高设计科研效益和管理水平,为苏州非矿院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发展,谱写新篇章
兴企有为,做到善经营。苏州非矿院配合集团筹建股份公司,于2002年9月成立了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苏非有限),原苏州非矿院主营业务和技术管理骨干整体转入苏非有限,苏非有限与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共同组建了科技型企业“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1月20日在深圳成功上市。
2003年苏非有限首创非金属矿行业工程总承包业务模式,完成了国内第一个打通银宇高岭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万吨煤系超细煅烧高岭土生产线总承包项目。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固沙植被用新材料与低成本制备技术”项目,成为非矿行业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目。2004年苏非有限第一台自行研制、开发的高岭土煅烧窑设备实现销售,打破了国外在非矿行业煅烧窑的垄断局面, 2008年苏非有限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企业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高性能非金属矿矿物填料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这是非矿行业第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2011年至2013年苏非有限完成了“年产一万吨功能矿物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及研发中心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自此,苏非有限业务由单一的技术服务转变为工程技术服务、装备集成服务和矿物材料生产三大核心业务共同发展的模式。苏非有限塑造的“苏矿”牌非金属矿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015年苏非有限承担了国家工信部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目(非金属矿物材料研发、应用、检测、标准化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于2018年成功通过项目验收。2016年起,苏非有限创新技术服务新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孵化器”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了湘潭海泡石、瑞昌碳酸钙、鹤岗石墨等多个分中心。2018年投资参股设立中建材新材料有限公司,开拓了苏非有限新的经济増长点。
2001年至2019年的19年间,苏非有限承接各类项目8000多项,销售收入增长7.6倍,净利润持续增长,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项目,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4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用技术65项,编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56项;主持参与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非金属矿工业发展规划、《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手册》的编制;进行各种技术交流与培训数十万人次;2001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8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拥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十年继往开来,六十年春华秋实。如今的苏非有限正满怀信心的向科技型、产业型、国际性非金属矿材料高新技术企业迈进。抚今追昔,我们忘不了苏州非矿院跋涉趱行的历史,砥砺前行,我们牢记使命携手开拓苏非有限新的壮丽诗篇。